【佛学知识大辞典】提供在线佛学知识查询服务,内容采编自佛学大词典,丁福保佛学大词典,中国百科全书,英汉对照词典,三藏法数,佛学常见辞汇,法界次第初门,法门名义集,俗语佛源,法相辞典,翻译名义集,佛学次第统编,五灯会元,南传佛教英文辞典,历代名僧辞典,阅藏知津,唯识名词白话辞典等典籍。
【八音】一极好二柔软三和适四尊慧五不女六不误七深远八不竭次相好而辩八音者。若佛以相好端严。发见者之善心。音声理当清妙。起闻者之信敬。故次相好而明八音也。此八通云音者。诠理之声。谓之为音。佛所出声。凡有诠辩。言辞清雅。闻者无厌。听之无足。能为一切。作与乐拔苦因缘。莫若闻声之益。即是以慈修口。故有八音清
分类:法界次第初门
【八十种好】八十种好名目既多非可具列第下次三十二相而辩八十种好者。相好乃同。是色法皆为庄严。显发佛身。但相总而好别。相若无好则不圆满。轮王释梵亦有相。以无好故。相不微妙。故次相而辩好也。通云好者可爱乐也。以八十种好庄严身。故天人一切之所爱乐。故云好也。即是以慈修身故。有此清净相好之身业也一无见顶相二
分类:法界次第初门
【三十二相】三十二相名目既多非可具列第下次大慈大悲而辩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八音。三念处等四科者。至论法身虚寂。岂有形声心识之可见闻知乎。但以慈悲之力随有应见清净三业之机。而得乐免苦者。即便为现端严相好。及妙音声平等三念。与乐拔苦之缘。故次慈悲而辩相好八音三念处也。今此三十二通云相者。相名有所表。发揽
分类:法界次第初门
【大慈大悲】一大慈二大悲次十八不共法而辩大慈大悲者。诸佛得十八不共法等法。常在大慈悲住故。慈善根力。普熏三业。于十方世界普现而作佛事。利益一切。故次而辩之。释慈悲之名。虽同四无量中。而体殊别。非可为类。故至极果。方得受于大名也一大慈佛住大慈心中。以大慈善根力故。能实与一切众生世间乐及出世间乐。故云慈
分类:法界次第初门
【十八不共法】一身无失二口无失三念无失四无异想五无不定心六无不知已舍七欲无减八精进无减九念无减十慧无减十一解脱无减十二解脱知见无减十三一切身业随智慧行十四一切口业随智慧行十五一切意业随智慧行十六智慧知过去世无碍十七智慧知未来世无碍十八智慧知现在世无碍次四无所畏而辩十八不共法者。诸佛十力之智内充。无畏
分类:法界次第初门
【四无所畏】一一切智无所畏二漏尽无所畏三说障道无所畏四说尽苦道无所畏次十力而辩四无所畏者。诸佛十力之智内充。明了决定。故对外缘而无恐也。故次十力辩之。意在易见。此四通名无所畏者。于八众中。广说自他智断。既决定无失。则无微致恐惧之相。故称无所畏一一切智无所畏佛作诚言。我是一切正智人。若有沙门婆罗门。若
分类:法界次第初门
【十力】一是处非处力二业力三定力四根力五欲力六性力七至处道力八宿命力九天眼力十漏尽力次四无碍智而辩十力者。上之所明。多是菩萨所得。自行化他之法。今欲明诸佛所得。自行化他法门。故次明十力不共等法也。此十通名力者。即诸佛所得。如实智用通达一切。了了分明。无能坏无能胜。故名力也。大菩萨亦分得此智力。但比佛
分类:法界次第初门
【四无碍辩】一义无碍智二法无碍智三辞无碍智四乐说无碍智次八变化而辩四无碍智者。菩萨若能现种种神通变化。则一切见者。无不信伏。众生既起敬信。若欲阐扬大道。必须无碍辩才。故次八种变化。以明四无碍智。此四通名无碍智者。菩萨于此四法。智慧捷疾。分别了了。通达无滞。故通名无碍智也一义无碍智知诸法义。了了通达无
分类:法界次第初门
【八种变化】一能作小二能作大三能作轻四能作自在五能有主六能远到七能动地八随意所作次六和敬而辩八种变化者。菩萨善住和敬之法。则与一切。犹如水乳。众生心既亲爱。故易可化度。若欲生物希有之信。必须现大神通。大神通者。即六通也。六通名目。并已前列。今不重出。但八种变化。自在之用。利物功深。二乘所不能测。故次
分类:法界次第初门
【六和敬】一同戒二同见三同行四身慈五口慈六意慈次四摄而辩六和敬者。菩萨既能善用四种同情之法。摄得众生为成就。故必须久处。若不和同爱敬。则两不和合。不得尽成般若。是为魔事。若善用六和。则与一切冥同。必得善始令终。则能安立一切于菩提大道。故次四摄而明之也此六通名和敬者。外同他善。谓之为和。内自谦卑。名之
分类:法界次第初门
【四摄】一布施二爱语三利行四同事次诸陀罗尼而辩四摄者。菩萨若内具诸三昧陀罗尼。自行既充。必须外引含识。同己所行之道。然大士利物广济。莫若四无量心。与四摄法。但四无量心。名目既已先辩。岂繁重出。四摄善巧接引之要。故次而明之。此四通言摄者。众生情所爱者。即是此之四法。若大士用此四法。同情接引。则物之所归
分类:法界次第初门
【五百陀罗尼】五百之数既多非可具列于第下也次诸三昧而辩陀罗尼门者。若依论解三昧。但是心相应法陀罗尼。或心相应。或不相应。故异于三昧。若法华所明。普现色身三昧。犹是解一切众生语言陀罗尼。以三昧陀罗尼。既是相成之法。故次而辩之。此五百通名陀罗尼者。陀罗尼是西土之言。此土翻云能持。或言能遮。言能持者。集种
分类:法界次第初门
【百八三昧】百八之数既多非可具列于后次十喻而辩百八三昧者。菩萨若善以十喻。开晓其心。则所修十八空观。自然明了。以是空慧。照诸禅定。种种法门。无染无著。则能出生诸菩萨百八三昧。诸佛三昧不动等。百则有二十。如是乃至无量三昧。于诸三昧。游戏自在。是诸三昧。不可思议。不与二乘之。所共也。今此百八。乃至无量。
分类:法界次第初门
【十喻】一如幻二如炎三如水中月四如虚空五如响六如犍闼婆城七如梦八如影九如镜中像十如化次十八空而辩十喻者。此十喻既为易解空故说。若修十八空观者。不善用十喻。晓其迷执滞有之情。体法真空。正解发则无由。故次十八空而辩十喻。为成观空之易悟。亦以异于二乘坏法而修空也。此十通名喻者。借事四理。以晓迷情。故名为喻
分类:法界次第初门
【十八空】一内空二外空三内外空四空空五大空六第一义空七有为空八无为空九毕竟空十无始空十一散空十二性空十三自相空十四诸法空十五不可得空十六无法空十七有法空十八无法有法空次九种禅。而辩十八空者。前九种正为重显禅波罗蜜深广之阶级。今十八空次成般若波罗蜜。智慧照了。无得无著之妙绝也。故次而明之。此十八通言空
分类:法界次第初门
【九种大禅】一自性禅二一切禅三难禅四一切门禅五善人禅六一切行禅七除烦恼禅八此世他世禅九清净净禅次四依而辩九种禅者。菩萨既得正依凭处。则能进修深广之大行也。至论深广之内行。莫若禅定。故大智度论云。禅最大如王。言禅则一切皆摄。所谓若诸菩萨成道。起转法轮入涅槃。所有胜妙功德。悉在禅中。今明别观。菩萨成道。
分类:法界次第初门
【四依】一依法不依人二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三依义不依语四依智不依识次六波罗蜜。而辩四依者。菩萨既欲学六波罗蜜之正行。而行不孤立。必有所依。而得成就。依凭若正。则具正行。能至菩提。依凭若邪。则堕邪道。故次六度。而明四依也。此四通名依者。依凭也。依凭此四法。能成诸波罗蜜万行之因。满足菩提佛果。故云依也一
分类:法界次第初门
【六波罗蜜】一檀波罗蜜二尸罗波罗蜜三羼提波罗蜜四毗梨耶波罗蜜五禅波罗蜜六般若波罗蜜次四弘誓愿。而辩六波罗蜜者。菩萨之道。愿行相扶。既发大愿。必须修行。今六波罗蜜。即是菩萨正行之本。是以法华经云。为求菩萨道者。说应六波罗蜜。故次弘誓而辩之也。檀尸乃至般若。并是外国语。至下别释中当各翻名。此六通云波罗蜜
分类:法界次第初门
【四弘誓愿】一未度者令度二未解者令解三未安者令安四未涅槃者令得涅槃次十二因缘。而辩四弘誓愿者。上二卷所出法门。或是凡夫共法。或与二乘同有。并未明菩萨诸佛不共之道。故今此一卷。略出二十科法门。皆是别明菩萨所行。诸佛证法。故从弘誓而辩也。所以凡夫二乘法中。虽有慈悲。而并无弘誓之德者。若凡夫人。既不识四谛
分类:法界次第初门
【十二因缘】一无明二行三识四名色五六入六触七受八爱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次十一智而辩十二因缘者。除如实智。其余十智。皆是二乘共得。今一往明。若声闻人。但约一世。总观四谛。成十智则智劣。智劣故。不能侵除习气。功德神用亦减少。若缘觉人。通约三世。细分别观十二因缘。若成十智则智强。智强故。能侵除习气功德。
分类:法界次第初门
【十一智】一法智二比智三他心智四世智五苦智六集智七灭智八道智九尽智十无生智十一如实智次三无漏根而辩十一智者。以三根能生十一智故。所以者何。未知欲知根。生法智比智。知根生苦智集智灭智道智。及他心智世智。知已根。生尽智无生智。及如实智。是以次三根。而辩十一智也。通名智者决定了知。故名为智。若发此十一智时
分类:法界次第初门
【三无漏根】一未知欲知根二知根三知已根次三解脱门而辩三无漏根者。解脱既是涅槃之门。若善修三解脱。必定发真无漏。证有余涅槃。得有余涅槃。自有三道不同。谓见道修道。无学道也。证三道时。必发三根故。次三解脱而辩之。通名根者。根以住立能生为义。得此三法。住立不退。生真智照。故名根也一未知欲知根无漏九根和合。
分类:法界次第初门
【三解脱】一空解脱门二无相解脱门三无作解脱门次三十七品。而辩三解脱门者。大智度论云。三十七品。是趣涅槃道行。是道已到涅槃。涅槃城有三门。谓空无相无作。既已说道故。次应说到处门也。此三通名解脱门者。解脱即是涅槃门。谓能通此三法。能通行者。得入涅槃。故名解脱门也。亦云三三昧。三昧义如前说。但三昧即是当体
分类:法界次第初门
【三十七品】合七法门为三十七品一四念处二四正勤三四如意足四五根五五力六七觉分七八正道次生法二空而辩三十七品者。若观二空而入道。并须善识道品之阶级。若依有门学圣。必约众生空观。以修三十七法。若用平等断惑。则应历法空。行于道品之门。故次二空而辩也。通言道品者。道义如前。品者品类也。此七科法门。悉是入道浅
分类:法界次第初门
【生法二空】一众生空二法空次四谛十六行而辩生法二空者。正明声闻之人。虽云通于三藏教门入道。而三藏教门。既有二空不同。故知修四谛十六行者。亦应有别。是以。毗昙见有得道。成实证空成圣。此皆约二空教门。有斯之异也。今为分别。修四谛十六行者不同故。次而辩生法二空也。通言空者。空以无有为义。无此生法二有。故名
分类:法界次第初门
【十六行】苦谛下四行一无常二苦三空四无我集谛下四行一集二因三缘四生灭谛下四行一尽二灭三妙四离道谛下四行一道二正三迹四乘次四谛而辩十六行者。还离四谛开为十六行也。但教门既有总别之殊。故谛有离合之异。欲使修观之者取理无谬。故次于四谛之下。各以四行分别。则审实之义意。乃愈明通。加以行名者。行以往趣为义。修
分类:法界次第初门
【四谛】一苦谛二集谛三灭谛四道谛次超越而辩四谛者。但上来所说。诸无漏禅中。乃禅禅悉有四谛观慧。彼既明禅相。则隐理显事。从事以立名。是以虽有四谛观法。而不从谛得名。如囊中有宝。不探示人。人无见者。是以今更。次诸禅后。明四谛等八科慧行法门。此四通言谛者。谛以审实为义。此四谛法门。正为声闻人从闻生解。故必
分类:法界次第初门
【超越三昧】一超入二超出次师子奋迅而辩超越者。大品经佛自诚言。菩萨依师子奋迅三昧。入超越三昧。所以名超越者。能超过诸地。自在入出。故名超越一超入三昧云何名超入三昧。离诸欲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入初禅。从初禅起超入非有想非无想处非有想非无想处起入灭受想定。灭受想定起还入初禅。从初禅起入灭受想定。灭
分类:法界次第初门
【师子奋迅三昧】有二种师子奋迅三昧一奋迅入二奋迅出次三三昧而辩师子奋迅三昧者。大品经中佛自诚言。菩萨依九次第定。入师子奋迅三昧。三三昧与九定法相既同。故次三三昧而明。于义无乖也。所言师子奋迅者。借譬以显法也。如世师子奋迅。为二事故一为奋却尘土。二能前走却走。捷疾异于诸兽。此三昧亦尔。一则奋除障定细微
分类:法界次第初门
【三三昧】一有觉有观三昧二无觉有观三昧三无觉无观三昧次九次第定而辩三三昧者。九次第定体。乃即是三三昧。但有离合名数。多少不同制立有异。其意(云云)。所以者何。九次第定。通练诸禅。自无别体。三三昧亦尔。故知体无异法。而无定名。九定名数虽多。不取中间。三昧名数虽少。而通中间合取九定。一往从诸禅理事以得名
分类:法界次第初门
【九次第定】一初禅二二禅三三禅四四禅五空处六识处七无所有处八非有想非无想处九灭受想次第定次六通而辩九次第定者。上所明禅。虽体用具足。而并是观禅。未明练熟调柔之相。今欲修练观禅体用。令纯熟入体。及起时心无间念。故次明也。通言次第定者。若入禅时。深心智慧深利。能从一禅入一禅。心心相续。无异念间。杂故名次
分类:法界次第初门
【六神通】一天眼通二天耳通三知他心通四宿命通五身如意通六漏尽通次变化而辩六神通者。此有三意不同。若依报得神通。得神通方能变化。若是修得神通。则先修变化。方得神通。今此既约修得次第。故次变化而辩神通。此皆名通者。缨络经云。神名天心。通名慧性。天然之慧。彻照无碍。故名神通一天眼通修天眼者。若于深禅定中。
分类:法界次第初门
【十四变化】初禅二变化二禅三变化三禅四变化四禅五变化合十四变化次十一切处而辩十四变化者。上所明观禅。正体虽备犹未辩其功用。今欲学六通之用。必须先修变化心也。通言变化者。能使无而欻有有而欻无。故名为变化也一初禅二变化一初禅初禅化。能变化自地也。二初禅欲界化。能变化下欲界地二禅三变化一二禅二禅化。能变化
分类:法界次第初门
【十一切处】一青一切处二黄一切处三赤一切处四白一切处五地一切处六水一切处七火一切处八风一切处九空一切处十识一切处次八胜处而辩十一切处者。胜处虽能少。观中转变自在而未普遍。今十一切处所观普遍。是以次而明之。故大智度论云。背舍为初门。胜处为中行。一切处为成就也。三种观足。即是观禅体成就。通称一切处者。皆
分类:法界次第初门
【八胜处】一内有色相外观色少。若好若丑。是名胜知胜见二内有色相外观色多。若好若丑。是名胜知胜见三内无色相外观色少亦尔四内无色相外观色多亦尔五青胜处六黄胜处七赤胜处八白胜处次八背舍。而辩八胜处者。背舍虽能有背舍净洁五欲之用。既是初观。于缘中转变。未得自在随心。若欲得观心纯熟。转变自在。必须进修胜处观也
分类:法界次第初门
【八背舍】一内有色相外观色二内无色相外观色三净背舍身作证四虚空处背舍五识处背舍六无所有处背舍七非有想非无想背舍八灭受想背舍次十想而辩八背舍者。前九想十想。既是坏法对治观门。则横局而竖短。对治定观诸禅。皆未具足。若证圣果。则无三明八解脱等。诸大功德也。今欲具明一切无漏对治。观练熏修禅定。故次而辩之。若
分类:法界次第初门
【十想】一无常想二苦想三无我想四食不净想五世间不可乐想六死想七不净想八断想九离想十尽想次八念而辩十想者。大智度论云。九想如缚贼十想如杀贼。若尔即应次前九想而明。但为修九想时。有恐怖等障故。须说八念。既得离诸恐怖。则心安无障。故次说十想也。通言想者。能转心转想也。能转计常乐等。诸颠倒等想。故名为想。前
分类:法界次第初门
【八念】一念佛二念法三念僧四念戒五念舍六念天七念入出息八念死次九想而辩八念者。为除恐怖也。若修九想时。思惟死尸可恶。因此惊怖。[嗇*欠]然毛竖。及为恶魔恼乱。忧惧转增。若存心八念。恐怖即除。故以为次也。通言念者。内心存忆之异名也。专心存忆八种功德。故名为八念。非但能除世间惊怖。若能善修。亦除世间三界
分类:法界次第初门
【九想】一胀想二青瘀想三坏想四血涂漫想五脓烂想六啖想七散想八骨想九烧想次通明禅。而辩九想者。上所明禅。虽有定慧。但是实观。未有得解之观。则对治力弱。从九想已去。所明禅定。悉有得解之观。于对治重烦恼病中。力用为强。如伐坚树。若用软斧。断之不断。应更取强斧。九想既是得解观之初。故次而辩之此九通名想者。能
分类:法界次第初门
【通明禅】初禅二禅三禅四禅虚空处识处少处非有想非无想处灭受想定次十六特胜。而辨通明禅。此禅竖深横细。定观精巧。过于特胜。故次后辨之。而不次九想背舍后辨者。此禅虽是实观深细。而未具无漏得解。广大对治之用。于破烦恼义劣。故不次背舍等安之。亦以非其气类。今次十六之后。正应从容得所也。言通明者。辨此禅相。具
分类:法界次第初门